「親子共廚」料理體驗!從餐桌實踐「食育」~全家一起動手做大餐吧!
大家都會用什麼方式慶祝節日呢?除了尋常的請客吃飯、送禮物,是不是可以考慮用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創造更深刻的回憶呢?今年讓我們從「食物教育」入手,用「親子共廚」縮短孩子與爸媽的距離吧!

圖片來源:Pablo Merchán Montes
原型食物打前鋒!沙拉、果汁好開胃
利用食物的原色與形狀,由爸爸媽媽負責切菜、榨汁工作,讓孩子們大顯身手進行擺盤、果汁搭配,一起品嚐原汁原味的果汁與沙拉作為開胃菜。

圖片來源:Anna Pelzer
減法料理 品嚐食材原味
捨棄麻煩的煎、炸手法,用烘烤與水煮的方式進行料理,讓食材口感清爽無負擔,也不怕過了一個節又重好幾公斤啦!

圖片來源:Caroline Attwood
甜點熱量高?水果拼盤更健康
選擇熱量較低的水果,像是芭樂、番茄、葡萄柚與蘋果...等,餐後享用不僅可以補充大量的維他命C,水果內富含的膳食纖維還能幫助消化,就算吃大餐也很「順暢」。

圖片來源:Kristen Kaethler
因為接連不斷的食安危機,讓全世界在近幾年間更加重視「食育」的重要性,並由日本搶先全球於2005年訂定「食育基本法」,將「食育」納入人類生存的基本常識,為知識、道德與體育等教育的基礎。
該詞源自1896年,由日本醫師石塚左玄著作中提到的「體育、智育、才育實為食育」引申而來。除了學習料理,「食育」所代表的是面對食物應有的態度,因此傳統飲食文化、營養學與對食材的認識皆被歸類在其範疇內。
與日本生活風格相似的台灣,食物教育的風氣也逐漸在社會教育中落地生根,透過認識食材、產地與料理互動等方式,讓孩子從小親近土地,養成友善大自然的環境意識。在一起做料理的過程中,由於需要實際接觸食材、烹煮料理,小朋友也能藉著「動手做」對食材有更深層的印象,進而降低對某些食材的恐懼,緩解挑食的情況,也讓「親子共廚」的過程成為一場收穫滿滿的生活體驗。
一起吃大餐,不如一起做一餐。
與孩子一同動手做料理,不僅可以縮短親子間的距離,還能學習各種蔬果知識,孩子也可以從中獲得更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