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沒講你一定不知道的生活小日常!讓孩子自己練習綁鞋帶,竟是為了這背後原因

編輯∣蔥抓餅老斯  執行編輯∣Jimmy 

可能是方便、怕麻煩的緣故,所以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給孩子買魔鬼氈的鞋子。不過我在幼兒園工作的時候,我的班上有一個孩子的鞋子特別不一樣,是需要綁鞋帶的,有時候在進園裡的時候他鞋帶掉了,便會被爸爸媽媽提醒,然後自己蹲下把鞋帶綁好再繼續走,雖然動作不算太流暢,但是已經比同齡小孩精細很多。
 
這不禁引起我的好奇心:如果他的爸媽是一位心理學家,他們會不會幫孩子綁鞋帶?


綁鞋帶是生活必備技能,孩子什麼時候才能獨立完成這件事情?
圖片來源:翻攝自footfiles

 
會不會綁鞋帶,真的很重要嗎?

 在長大的過程裡,孩子每天都練習自主生活的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通常會透過一些遊戲來培養。比如說,幼兒園裡面的美勞作品,其實是在培養孩子使用工具的熟練度,連帶的提升孩子的美感。
 
回過頭來看,「綁鞋帶」的重要性除了將來上小學、國中之後,大部分鞋子都是需要綁鞋帶的之外,小動作的靈敏度也會隨著熟練這個動作而提升。所以,綁鞋帶除了讓孩子提早適應有鞋帶的鞋子之外,也讓孩子能更加靈活的使用自己的雙手,這對於生活自理的能力絕對有非常正向的幫助。

 

每一件生活大小事,都能幫助孩子掌握自己的身體。
圖片來源:翻攝自today's paren

 
心理學家看綁鞋帶

 對於孩子的綁鞋帶訓練,有人說要設計綁鞋帶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覺得綁鞋帶是一件超級平常的事情,也有人說要等時候到了才可以讓孩子練習綁鞋帶,提早開始並沒有什麼好處,眾說紛紜之下,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綁鞋帶?
 
心理學家說:「如果他今天在你的幫助下做到了,那明天他就能自己做到!」,意思是,我們得提供他一些協助,而這個協助既不能直接幫他完成,也不能就是站在那邊指揮孩子。
 
按照這樣的想法,我們可以坐在孩子旁邊,示範給他看,然後帶著他的手綁一次,先用簡單的方法,在進階成牢固但比較難的辦法。然而,千萬不要屈服於孩子開口幫忙,綁鞋帶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讓他親手操作的部分。

 

讓孩子親自操作百利而無一害。
圖片來源:翻攝自讀享網

「不熟」其實是「會」而不是「不會」,在孩子對綁鞋帶還不熟的階段,我們需要給予協助。綁鞋帶綁得很順手之後,自然就可以再挑戰更難的生活自理行動了。
 
我們將走平衡木換成綁鞋帶,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幫孩子綁鞋帶,但我們協助他們綁鞋帶

 
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孩子腳上穿了一雙需要綁鞋帶的鞋子,那我們永遠不會彎下腰幫他綁好。我們的責任是找到那個「區塊」,讓孩子更加熟練生活的大小事。
 
許多簡單的事情,我們未必要幫孩子做好,交給他自己完成也是一種信任的表現。我們不幫孩子綁鞋帶,但是我們鼓勵他,協助他,讓他自己完成。 

 

如果孩子可以獨自張開雙手走平衡木,但是在成人的協助之下,才能夠用「腳尖貼著腳跟」的方式去走平衡木,那我們就需要跟孩子一起練習比張開雙手困難,卻比「腳尖貼著腳跟」還簡單一點的走平衡木的方式,這樣一來,孩子很快就能夠獨立完成「腳尖貼著腳跟」走平衡木了。
 

從綁鞋帶的例子可以知道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則,將綁鞋帶換成吃飯也是一樣。
圖片來源:翻攝自helloDOKTOR



 

不熟不是不會,不熟代表已會一些

前蘇聯心理學家Vygotsky認為,孩子獨立完成的表現與接受協助的表現之間有一個「區塊」。



 

蔥抓餅老斯
蔥抓餅老斯

是個孩子的大朋友。喜歡兒童、哲學、兒童哲學,最想做的事情是念書跟寫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