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貼上「草莓族」標籤的千禧世代家長脆弱嗎?這3特質讓他們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
Y世代通常是指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大多數人的出生年分落在1980-1990年,他們正值青少年的時候差不多是千禧年,所以又叫做千禧世代。最早一批的千禧世代已經即將邁入40歲,意味著現在社會的中間力量正是這一族群。
他們成長的過程剛好是網路的時代,資訊的獲取比上一輩容易許多,直接的影響了千禧世代的生命歷程,使得他們不再完全服從社群,更加有自己的想法。那麼,當這群人也成為爸媽之後,又會是甚麼模樣呢?我們可以透過分析一些Y世代的特質,來看看Y世代家長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雕塑體態、健身運動成為風潮
以往健康總是有種「老」的感覺,好像是因為年紀到了才需要養生,但現在追求健康卻成為Y世代的生活風格之一,這樣的風格追求看起來健康的體態、以新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健康,讓養生以種很酷的方式呈現在自己身上,也是獲得自信心的方式。
這種生活風格不只在單身的人身上看到,Y世代家長們就算有了小孩,也沒有打算讓自己的身材走樣,因此育兒、健身的複合式空間已經蔚為風潮,同時滿足家長們的需求,又不用擔心顧不到孩子。這些親子健身空間通常有專業的教保人員家長安心運動的同時與孩子進行活動,也會不定時開設為了幼兒而設計的體育課程;如果孩子已經上了國小,也有親子的健身課程,讓運動更加融入親子之間。甚至還有親子餐廳能夠在運動結束之後一起享受溫馨的共餐時光。
Y世代爸媽將會特別選擇能夠帶孩子一起去的健身房,同時兼顧健康與育兒。
圖片來源:翻攝自親子天下
重視分享,共享經濟成Y世代寵兒
與傳統的經濟模式不同,Y世代不再滿足於「對大量製造的產品買單」,反之,認為享受物質生活並不等於擁有他們。最好的例子便是Airbnb、Uber等知名的共享經濟品牌,甚至uBike的普遍,這說明了Y世代實際上沒有自己的房車也無妨,他們可以透過這樣的模式花更少的金錢去享受同樣方便的生活體驗。
另外,更引起Y世代興趣的共享經濟是集資平台,Y世代喜歡在集資平台上尋找有趣、值得支持的產品或專案,資助小額金錢,來換取該專案的回饋。
Y世代的家長並不輕易滿足於市面上既有的育兒產品、資訊和觀念,所以集資平台對於這些家長來說就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消費場所了。例如,以程式教育為導向而設計的桌遊,就非常吸引爸媽,但這樣的桌遊只有在集資平台上才找的到,在募資成功之前不會發行於實體店面,使得Y世代爸媽寧願花更多時間與金錢在共享經濟體上,一來是使生活更加多樣有趣,二來也是展現自己對於育兒的高度期待。
以程式設計為導向的桌遊大部分會透過集資平台獲得資本進而發行。
圖片來源:翻攝自easystemlab
教養觀開放,親子關係從上對下轉變為尊重對等
從上頭兩個Y世代的特色來看,Y世代的家長確實不再認為自己只能是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他們可以同時又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又同時是個爸媽。除了已經提到的例子,近年來有許多以影音方式呈現自己育兒生活的Youtuber,證明了Y世代完全不想要枯燥又傳統的過家庭生活。
Y世代家長也因為活潑的生活型態,認為孩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無論爸爸或媽媽都比以往更積極投入陪伴孩子—他們認為扮演嚴父或是慈母有點落伍—反而用對等尊重的方式,同時豐富了自己與孩子的生活。在一則汽車廣告中,就描述了一名爸爸的獨白:他當然可以做為女兒溫柔後盾,而不只是刻板的父親,讓女兒盡情展現自我。
對Y世代爸爸比起以前更加投入育兒生活,對孩子的態度也逐漸轉為對等尊重,視他們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圖片來源:翻攝自campaignlive
網路的普及影響了Y世代,這樣巨大的轉變也使他們對於育兒生活改觀:每個人都可以做個風潮的爸媽。
集資平台裡有各式各樣又極富創意的專案,你若認同這些理念、特色,
就用小額捐款的方式支持這些專案,成為該專案的支持者。
帶小孩上健身房真的很潮
有數據顯示,健身房增設托兒服務,會員人數成長了四倍之多,這表示了Y世代的家長即便有了孩子,在自己的身體上展現自信的渴望也絲毫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