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激盪特殊教育新火花,「音樂育療」—唐氏症孩子的新解方

編輯 ∣ Micky   執行編輯 ∣ Jimmy  
分享此篇文章
我們常常聽到「藝術治療」,但對於這個專有名詞總是似懂非懂,藝術治療跟藝術教育又有什麼關聯?有些學者認為,特殊幼兒的治療與教育應該同時並行,所以今天將以一個唐氏症孩子同時進行治療、教育的例子,來看看「音樂育療」實際的應用。
 
唐氏症孩子的困境

唐氏症是一種遺傳疾病,主要特徵是智能發展的延遲,聽力、視力都可能受影響,動作也較其他幼兒緩慢而僵硬,台灣每800名新生兒就有一名唐氏寶寶。
 

唐氏症孩子相較於其他兒童,需要更多的空間與教育才能適應社會、獨立生活。
圖片來源:翻攝自verywellhealth


因為語言溝通吃力,唐氏症的孩子在適應社會需要花上更多力氣,當然也不容易建立起自信,唐氏症孩子的爸爸媽媽的心路歷程也會受到影響。如果這個時候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及接納自己,那將對唐氏症孩子的人生造成正面影響,家長的心態也會更加正向,「音樂育療」正是其中一個實用的療程。

小Y是一個唐氏症的3歲孩子,語言能力明顯落後於同年齡的小孩,平常對於音樂有許多的反應。我們將在接近30週的觀察與研究中,了解音樂育療倒底如何對小Y跟他的家長產生影響。

 

音樂育療是透過音樂課程讓特殊幼兒建立自我價值的療程,通常親子會一同參與。
圖片來源:翻攝自MPEA

 

當唐氏症孩子遇上音樂

在音樂療育的課程中,老師會教幾首簡單輕快的歌曲給上課的孩子,讓他們能跟家長一起常唱,或用唱歌的方式與其他一起上課的小朋友打招呼。歌曲的難度會跟著孩子的狀況而做調整。

當然,也會讓孩子親手操作樂器,透過老師設計的活動練習樂器的使用方式。每個來上課的孩子都很喜歡這一個部份。有時候,也會用配樂的方式來說故事。

當課程接近尾聲,老師會帶領親子進行按摩活動:在柔和的音樂下,家長的按摩能讓孩子從亢奮的情緒中慢慢舒緩下來,讓他們在安靜且放鬆的狀態中結束課程。最後,會用一首再見歌跟好朋友們說再見。
 

對於特殊兒童來說,社交能力進步是至關重要的,這代表他們慢慢練習獨立生活,而家長也樂見於此。
圖片來源:翻攝自Positive Touch for Children with Mary Atkinson

 


在音樂育療之後小Y的四個改變

表達能力變好了:小Y在口頭上的表達能力原本不算突出,大部分是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在幾個月的課程之後,用「語言」來表達意思的狀況增加,在聽故事的時候也會主動跟故事中的主角打招呼。

肢體能力進步了:原本小Y玩拋接球遊戲的時候,動作是緩慢跟不上的,但經過課程的育療,肢體能力有穩定的進步。另外,模仿也越來越接近模仿的故事書主角,以手指捏取鈕扣這樣的小動作也進步了不少,已經可以自己開瓶蓋了。

社交活動變多了:小Y與媽媽之間的互動很多,跟其他親子的互動卻很少。但在課程的進行中逐漸發現,他與其他親子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甚至可以主動安撫情緒不穩的其他孩子,並表達友好。值得一提的是,不在課程時,小Y也可以在公園等戶外認識新朋友了。

親子關係:小Y的媽媽表示,自己逐漸克服照顧孩子時心理壓力與挫折,因為小Y的進步讓他心中有許多溫暖。在與家中的其他成員的相處上,小Y也有比較主動的改變,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更加正向。最後,小Y媽媽從原本比較嚴厲的管教,轉為更適合小Y的教養方式。

 

 

對於特殊兒童來說,社交能力進步是至關重要的,這代表他們慢慢練習獨立生活,而家長也樂見於此。
圖片來源:翻攝自超越基金會

 

價值連城的嘗試

特殊兒童常常需要更多的空間來面對這個社會,而他們的父母肩上的壓力也相較於其他父母更重。「音樂育療」的方式幫助小Y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還有許多的父母因為積極嘗試而獲得了重要且巨大的幫助。
 
不管是音樂、美術,對孩子的發展都是好的。在小Y的生命中,「音樂育療」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嘗試。
 


 
育療同時進行教育與治療

1957年,藝術治療領域的學者Lowenfeld提出「藝術育療」,運用發展創意的活動(音樂、美術等),幫助特殊幼兒認識與接納自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