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挫折,重新理解孩子與自己的不同 兒童繪本家Arnold Lobel與爸媽們的私房話

編輯∣Micky 
分享此篇文章

我們時常會看到孩子與我們的不一樣,這些相異之處常常讓我們的心情受到影響:為什麼孩子不懂我呢?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不懂孩子,不過這兩者都是難受的。如果Arnold Lobel還在世,也許他有話要跟你說。

 

圖為美國繪本作家Arnold Lobel。一生著作等身,尤其是寫給孩子的故事,流傳於世界各地。不過,就算是兒童繪本作家,他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會有挫折。
圖片來源:翻攝自Wordpress

 
 
 
孩子的大朋友
 
Arnold Lobel是一位美國的繪本作家、插畫家。著有《青蛙和蟾蜍》、《老鼠湯》等聞名世界的童書作品,內容並不僅止於奇幻與冒險,更重視日常中孩子的思考與感情,每一部作品都可以作為兒童哲學的文本來加以探討。在紐約的日子裡,他享受在與兒童的對話以及各種童趣的想像中,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略之一二:會說話而且為朋友著想的青蛙、時常思考怪怪問題的蟾蜍,還有以「說故事」拯救自己的機智老鼠…這些主角都影射著孩子的思考世界。


 

 
Arnold Lobel的知名作品《青蛙與蟾蜍》,無論大人、小孩還是親子都適合閱讀。
圖片來源:翻攝自BBC
 

Arnold Lobel的作品非常適合親子共讀,孩子能夠認字之後也會愛不釋手,就算是大人自己看仍是頗有趣味。這時你大概會想像,Lobel應該就是一個陽光可愛、單純喜歡孩子、沒有煩惱的大男孩吧?即便著作等身,在創作這些故事的時候,Lobel其實不如我們想像的樂在其中。Arnold Lobel的作品,其實是希望讓兒童保持探索與思考的習慣,也是兒童討論哲學問題時很合適的文本與素材。

 
《青蛙和蟾蜍》內頁。
圖片來源:翻攝自rubylane
 
 
兒童哲學

有些哲學家認為(美國的Matthew Lipman和G.B.Matthews),兒童天生就會探索哲學問題,所以開發哲學系統
建立「與兒童討論哲學」的理論基礎跟實務技術。

 
 
 
痛苦的寫作
 

Writing is very painful to me, I have to force myself not to think in visual terms, because I know if I start to think of pictures, I'll cop out on the text.

 
 
「寫作對我而言非常痛苦。我必須強迫自己不要以視覺來思考,因為我一旦考慮圖片,便會想對圖片加以說明。」這是Arnold Lobel親口說過的話。
 
Lobel的老本行並不是繪本這類的圖文創作,而是美術。真正讓他感到幸福的從來不是文字,而是富含想像力的各種繪畫作品,這也難怪他必須花很多力氣阻止自己去說明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並單純用文字進行想像,免得自己的繪本有一個限制想像力的框框。
 
在長年進行的兒童工作中,Lobel體會到一個重大斬獲:「我們思考的方式與孩子已經不同的,因此若我這麼做,將沒辦法貼近孩子。我無法接受自己寫出不貼近孩子的故事。」
 
雖然這個經驗聽起來是種職業病,但這其實很日常。比如說,你惦記著孩子的生日,下了班後三步併兩步去買好孩子的禮物,氣喘吁吁地回到家並期待孩子能露出一絲喜悅的微笑,但孩子卻看了看你的心意,沒有表示什麼—因為他未必喜歡。這時,我們也感受到了痛苦,正如Lobel為了孩子必須寫作,但我們在發現我們與孩子的不同之時,那個相異之處必然帶來痛苦。
 
 
育兒路上有挫折,整理心情再往前
 
不只是我們與孩子,其實我們跟每個人都有許多的相異之處,所以真正讓我們難過的,應該是因為相異而無法被接受的心意,你認為孩子會喜歡某件事情,並不等同於孩子就會喜歡那件事情。Lobel面對這樣的挫折,選擇慢慢沉澱、消化這些,並繼續創作,最後留下了一篇又一篇溫馨而有趣的故事。
  

我們必須知道...


就連Lobel這樣對孩子很有一套的人,都會因為發現了孩子與自己的不一樣,而感到挫折。

 
 
這並不是因為你是一個不合格的父母,而是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很獨特,我們跟孩子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只能嘗試著更加了解孩子,在互相理解的途中,也會發現自己的可愛之處。
 
在Arnold Lobel筆下的青蛙與蟾蜍有著不同的個性,但是他們不斷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也願意彼此理解。
圖片來源:翻攝自Himcha Fisher
 


評論